有效作业:区域推进“轻负优质”的载体设计与操作实施-白山市教育学院

有效作业:区域推进“轻负优质”的载体设计与操作实施

作者:定海区教育局课题组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年04月22日

一、课题提出

“轻负高质”是我们的教育理想,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贯彻与实

践,而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便是课业负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直接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妨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业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业的内涵是多元化的,研究作业的有效性成为导学导教的重要手段。

   (一)作业现状分析

1.形式单一

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局限于教材,大量是以识记为主的基础性作业,机械模仿多,创造性少;封闭训练多,开放性少;脱离实际多,联系生活少;个体独立练习多,合作探索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实践少;简单划一多,分层要求少……学生对原有的作业兴趣不高。

2.时间过长

教师深知作业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所起的作用,受“勤学苦练”学习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将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学生作业时间过长是个不争的事实(见表1)。

1:小学生每天作业完成时间前测表

 

年级

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

五、六年级

作业时间

30分钟以内

30-60分钟

60分钟以上

60分钟以内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90分钟以内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百分比

34.2%

40.2%

25.6%

60.3%

22.4%

17.3%

25.2%

40.7%

34.1%

 

3.布置粗放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以分数论英雄”还是当前教育评价的主流思想,教师唯恐背上“不负责任”的罪名,不敢减轻作业量。布置上“拿来主义”倾向严重,很少关注学生的作业心理,形式单一,要求统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学科间的统筹性。

 

4.评价简单

教师重布置轻批改;重对错轻矫正。只简单地打个“√”或“×”,作业过程和结果评价只化为一个正确与否的判定符号与等级。评价方式简单、评价标准绝对、评价主体单一。

基于这样背景,我们思考:单从管理上去改革现行的作业,而不注重研究与实践,可能会导致作业的本质失真。为此,我们把作业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具体的设计、使用、改进优化的创新上,并通过“行政推动、区域推进”的实施策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管理体系,以此为突破口来实践轻负高质。这样的做法在省内、国内还是首创。此研究也因其实效性、实用性而吸引更广范围的教师积极研究,并受到学生的青睐、家长的欢迎。

二、课题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有效作业”

是相对于机械无效或低效的作业而言的,指由名师编写、区域使用的融课前热身、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及知识性、人文性、地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种作业样式。本作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而设计,力求内容全面、难度适中、数量与结构合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快乐地完成。

“有效作业”具有五个特征

①内容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作业过程中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享受到作业带来的乐趣。

②结构的合理性。关注作业类型与数量的合理性,控制作业难易程度。

③价值的发展性。不仅顾及学生知识的巩固性,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深层次发展需要。

④安排的灵活性。作业注意类型上、学科间、家校间的统筹与兼顾。在设计上注意弹性,学生可以分层选做,教师可以动态设计与评价。

⑤使用的实用性。作业由名师集中设计,试点学校统一使用,实验教师选择使用。

2.区域推进

是行政推动、全面推进、区域使用、先行先试的一种行动研究方式。该成果目前已在15所学校(占全区小学65%以上),307个班级(占全区小学75%以上)近476位教师(占全区小学74%以上)和14023多名学生(占全区小学83%以上)中推广使用。

区域推进具有四个特征

①必要性。教学研究部门集中编写“有效作业”是适应素质教育,开展“适合教育”的必然需求,能使试点学校更好地“以学定教”,开展适合学生喜欢的教育。

②教育性。作业设计体现育人功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熏陶,方法上的启迪;体现情趣,凸显快乐。

③自主性。在统一实施过程中,各校可以根据实际,立足于学生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与改编。

④操作性。在前期试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便于全面推广。

(二)研究目标

1.形成适合区域推进的作业体系。

2.建立适合区域推进的良好环境。

3.形成“有效作业”的操作体系。

三、课题实施

(一)“有效作业”设计

设计程序遵循“继承、创新”原则,提出八字设计程序,即参考——选编——创编——形成。

1.参考

目前尽管作业种类繁多,但不乏借鉴之处。形式上出彩,表述上激发试做欲,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我们把这些资料作为参考的支撑点,给编写组成员带来设计上的灵感。

2.编写

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进行取舍,集众家之长,扬我特色。“有效作业”不再重复省编内容,在设计上考虑趣味性与地域性。形式上,较多采用学习伙伴交流的形式,图文并茂,让学生能品味到作业的乐趣;内容上,选编一些能突破课文重难点的内容进行练习,根据新课标补充相关拓展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底蕴。编写把好“三度两注重”。

1)三“度”

①数量限度。设计作业适量。量过多,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产生消极应付甚至厌学心理;量过少,蜻蜓点水,也达不到巩固的目的。

②时间跨度。一是作业有兼容性,既有刚学到的“新知”,也有已学的需进一步巩固的“旧知”;二是作业有时限,考虑各学科作业总量,既不急于求成,导致学生马虎应付,又不把时间拉长,导致学生出现问题因得不到及时点拨而时过境迁。

③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计相应作业。作业太难,学生无从下手,易导致积极性下降,自信心丧失;太易又会降低教学要求,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2)两“注重”

①设计注重针对性。选题时认真对照课程标准、教材,紧紧围绕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效、低效的简单重复。

②构成注重层次性。关注基础知识及能力拓展内容的比例,同时在关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照顾个别差异。

3.创编

从地域特色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立足“适量优质”原则与“整合”思路,让课时作业与单元练习同存,进行创编。

1)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并重。每课作业按学科特点,从方法指导、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进行递进式设计,按基础巩固和拓展提高进行编排,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基础巩固部分主要以巩固当天所学的基本知识点为目的;拓展提高部分,数学学科侧重对最近所学知识的融会运用或综合应用;语文学科侧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素养的提高。

2)必做题目与选做题目共生。基础巩固部分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是必做题;拓展提高部分则是选做题,一般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约三成)全做,基础一般的学生(约一半)选做,基础较差的学生(约二成)可不做。

3)人文性与地方性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整体构思、作业难度与类型设计上面向全体学生。内容选取具有地方特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语言阐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其实际水平,考虑其思维方式。在发挥作业教育功能和人文价值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开发,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形成

相关学科教研员、市区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为主要编写人员,在编委领导下,编纂“有效作业”《练习本》。 编写人员立足新课改目标和“轻负高质”的教育思想,在深入调查,听取意见,找中等程度学生试做,反思分析的基础上,以“参考——选编——重组——优化——整合——创编——定样——修改——完善” 的线型流程,最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效作业”《练习本》(见图1)。

编写组

参考资料

筛选优化

创编建库

修正完善anshao

论证使用

效果检测

归因分析

试点学

课题组

专家组

 

 

 

 

 

 

 

 

 

 

 

 

 


 

1:“有效作业”《练习本》形成流程

 

(二)“有效作业”使用

1.“有效作业”布置

1)合理安排。教师按“及早布置、分散完成”的原则来布置和完成“有效作业”。有些安排在课前试做,有些穿插在课中供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用,有些安排在课后作巩固练习或拓展练习用。

2)区别对待。“有效作业”《练习本》给予教师更多自主的空间。各类题目都是在学生试做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的,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之分,学生可量力选做有些必做题是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部分学生可能有难度,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或集体讨论解决。

2.“有效作业”批改与评价

作业批改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对学生作业反应出来的能力、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采用面批或写评语的形式,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绩,也看到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作业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

3.“有效作业”优化改进

1)探索有效的作业讲评方式。在作业批改的基础上,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作业讲评方式。如:分析原因式讲评;化解难点式讲评;个别面批式讲评等,使讲评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2)利用错误的资源二度开发。教师根据学生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或学生反思自己作业的错误过程,作为作业二度设计起始资源。二度作业设计体现“以每个学生的学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

(三)“有效作业”推广

1.区域推进基本策略

区域推进“有效作业”,坚持“三线联合,不断完善”的原则,并确立以下几项策略:

1)行政推动,制度保障。根据我区实际,建立课题实施三级管理网络(见图2)。

                       第一级管理网络

                        

教育局                       

 

 

督导科                                                     

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科

 

 


 

                             

 

试点学校

 

 

 


 

二级管理网络

 

学校校长

 

                

         

 

教科室

教导处

                          

 

 

教研组

 

 

 


 

 

实验教师

    

 

 

                              三级管理网络

 

实验教师

 

 


 

               

         

 

试点学生

试点家长

                          

 

 


 

2:课题实施三级管理网络图 

教育局整体规划,将课题任务分解到教育科、督导科和教师进修学校,并通过反馈把握调节课题研究方向。教育科、督导科和教师进修学校同步组织研究试点学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试点学校校长既是本校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机制保障、信息接受与反馈者,又是本校课题研究的指导者;教科室、教导处是校长和实验教师的中介沟通者,具体通过教研组负责落实本校课题研究任务。

实验教师开展课题行动研究,扎根学生,收集来自试点家长与学生的信息反馈,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各项任务。

这样,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形成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畅通回路。

2)科研引领,三位一体。探索科研、师训、教研 “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打破以往只注重教或研或训的孤立模式,运用“科研引领、师训提高、教研推进”的工作方式,强调了三支力量的有机整合,共同参与全程研究,直接对试点学校与教师给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指导。

3)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保证课题组与试点学校和实验教师的研究具有同步性和密切性,教育局领导、相关科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组成联合监控、检测和评价小组,对试点学校和实验教师,定时或不定时实行“三联动” 监控、检测和评价,即联动调研、联动视导、联动督导,使课题在整体推动下有序、有效、稳步实施。

4)网络监控,全程跟踪。以区教育网站为平台,开设“小学学科作业监督栏”,把学科的作业时间、难度、满意度等主要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量表,让社会各界人员进行网络评价。课题组指定人员,统计、分析各类人员的信息反馈,及时向课题组提呈报告。课题主持人在例会中通报情况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各试点学校接到指令后,贯彻落实,再接受社会的监督评议。这样反复循环,形成“网络监控,全程跟踪”的长效机制。

5)提倡免考,以资鼓励。试点学校根据班级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和平时作业情况,列出优秀者名单,向教育科提出免考申请,经同意后,由学校给学生发免考证书。这些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参加课程活动发展个性。

2.区域推进具体实施

1)作业解读,典型引路。编写“有效作业”《练习本》前广泛采纳小学各年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编成初稿后,学生代表试做,以此确定“有效作业”的难度系数、所需时间等。因此,创编的“有效作业”《练习本》集中体现我区骨干教师和名师专家的集体智慧。

①“有效作业”解读。教师如何理解“有效作业”?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省、市、区有关专家为实验教师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双培训(见图3)。

   

课程教

备课

教学

作业

有效作业

    内容:

 

 

 

 


 

 

研讨

讲授

反思                

实践 

形式:

 

 


 

 

个体

小组

集中

 

 

 

 


 

3:“有效作业”理论与实践双培训图示

②“有效作业”设计指导。如何让教师以研究者、建设者与开发者身份,进行“有效作业”设计,并将“有效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与评价融为一体,使“有效作业”设计过程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进而提高“有效作业”的设计能力?省、市、区专家则成为教师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见图4)。

课程教材

 

单元知识             作业设计             作业布置

 

 

 


 

改善作业        作业评价           作业批改

 

4:指导内容与流程

2)教学跟进,评价完善。我区小学规模相差很大,城区学校间、城区与乡镇学校间学科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为让“有效作业”《练习本》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群体的作业需求,课题组要求一线学科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和教情,分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在使用中做好“有效作业”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组织编写人员再通过深度调查分析,为第二、三版修改作好充分准备(见表2)。

2:“有效作业”《练习本》评价分析表

 

 

         

适量性

适量

较适量

超量

量重

适度性

适度

较适度

超度

无度

分层性

分层

层次性良好

层次性一般

无层次

不同类型学生满意度

良好

一般

不满意

家长满意度

良好

一般

不满意

  

典型例题

修改建议

 

 

①评价平台:教师分析、学科组评议、学校评价、学生与家长意见。

②评价形式教师书面意见、学科组共议、教导处反馈报告、学生、家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

3)正确导向,广泛应用

教育局把一到六年级语数“有效作业”《练习本》作为配套练习正式出版,区政府买单发放给全区小学生,同时在新华书店上市,供社会人士选用。相关科室对学校学年度考核、督导性发展评估时,增大小学语文、数学学科作业管理权重分,使“有效作业”《练习本》的规范使用直接与学校评优结合。业务部门对学校学科质量抽查或学科成绩评估时,根据“有效作业”《练习本》中的难度系数、形式等,作为主要题型出现,做到教师布置作业有章可循。

四、课题成效

(一)作业“有效”特征明显

1.作业时间得到控制

“有效作业”《练习本》中的每一道题目都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减去随意作业、难度不当作业、重复机械作业、整齐划一作业、缺乏趣味作业,既保证作业的结构、类型的兼顾与优质,更是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因此作业时间得到有效控制(见表3)。

 

 

 

3: 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总量对比表

 

年级

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

五、六年级

作业时间

30分钟以内

30-60分钟

60分钟以上

60分钟以内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90分钟以内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前测

34.2%

40.2%

25.6%

60.3%

22.4%

17.3%

25.2%

40.7%

34.1%

后测

85.4%

9.3%

5.3%

82.5%

9.4%

8.1%

64.7%

22.4%

12.9%

 

2.作业结构趋向合理

从作业性质看,注意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层类结合。既有为巩固课堂知识而设置的必做基础题;又有注意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适宜大多数学生做的应用类题目;还有供学有余力学生做的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提高题。从作业形式看,注意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的结合。尤其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使他们手、眼、脑等多种感观协同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从作业主体看,注意独立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群体合作作业的结合。从时间上看,教师既可随堂完成,也可作为日课外作业、周末练习、单元检测试题。

针对“有效作业”的结构,总课题组对试点学校的200位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长进行了满意度的调查,并对收回的187份有效问卷作了统计分析:学生家长对现有分层分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作业”结构满意度为72.3%。说明“有效作业”《练习本》得到了家长的基本认可。

3.作业评价理性化

教师不但注重作业批改,而且成为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业过程,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教师们对错误的分析、矫正的热情空前高涨,能从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习惯品质等方面去研究,自觉地建立与利用“错题库

4.实现学科间的统筹

教育局规定这套经过浓缩加工的“有效作业”《练习本》为学生的配套作业本,学校不能再购买或推荐其他练习本。这一帖减负猛药一举将所有教辅书请出了课堂。同时因为教师作业观的转变,抛弃了“以量促学”的作业布置观,注重“精练精批”有效练习。部分教师既注意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也注意学科间的沟通,从而使作业实现了学科间的统筹布置。

(二)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0105月我区进行了骨干教师小学语数作业设计比赛。分析对比,参加“有效作业”编写的骨干教师一、二等奖比例远远高于未参加“有效作业”编写的骨干教师。这说明了这些教师在设计中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整合知识点,注重课内、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和二度、甚至三度的再设计,作业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见表4)。

4:骨干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对比表

 

项目

参加有效作业编写的骨干教师

未参加有效作业编写的骨干教师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未获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未获奖

语文

20%

45%

30%

5%

9.1%

18.2%

31.8%

40.9%

数学

20%

40%

40%

0%

11.1%

27.8%

50%

11.1%

 

(三)区域推进的路径、策略、模式形成

在行政推动下,区级层面的“有效作业”的新研究层出不穷,区域推进的路径、策略、模式初步形成。2010128的《浙江教育信息报》以《一个可操作的轻负高质载体——某区推行“有效作业本”侧记》为题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报道。

“减负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各界关注度高,需要推进的工作很多,必须有一个可操作的载体。某区教育局领导告诉记者,从小学有效作业本入手,以适量适度的作业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构建“轻负高质”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课题研究推动了学校新的教育格局形成

“轻负高质”下的理想,就是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心理负担,使每一个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个性,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试点学校在本课题引领下,努力打造“快乐校园”。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社团活动等的蓬勃开展,正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有效作业”的更深内涵,朝着“轻负高质”的教育理念迈出新的步伐,提升新的高度!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