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白山市教育学院

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老周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8日

 

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周应章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在中学教师总量初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面对国家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综合学科素质,灵活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现结合本地教师现状,就当前如何进一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个人的粗浅想法。

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问题,就教育内部而言,更新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尽快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

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要使课程改革的规划、方案、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把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和调动起来。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往人们将教师仅看作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他们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要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和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要使教师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而且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趋于民主、灵活和开放。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应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学不再是只重复结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

要把研究性的学习作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状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一些学校开展的较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的经验。但多数学校还处于简单的模仿或茫然困惑阶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是认识不到位。

对于一个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张嘴等食”的学生来说,对于一个习惯了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师来说,一旦让其“主动觅食”,必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师而言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二、要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实施课程改革,贵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高标准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各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应多方考虑选拔新教师。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经过适当的培训,应该能够尽快进入这种角色。在选拔的过程中应该考虑:首先,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兼顾。其次,对优秀毕业生除了要看他毕业成绩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查他对当前中学教育发展的动态,对课程改革、对课堂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知道多少,掌握多少,还有对选择教师这份工作的动机何在等。

对青年教师来说,要尽快完成由师范生向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使青年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教师的工作,学会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青年教师要针对自己在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实施课程改革,有许多问题需要研讨解决。青年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科研会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为真正进入教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需要学识,也需要经验。学校利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和青年教师勤学乐钻的精神,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新教师尽快成长。

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在工作中都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在新形势下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为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要倡导“科研从教”的思想,使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保证。

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名师。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铺路搭桥,以课题展示、成果推广、经验介绍、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名师的脱颖而出,首先要有一支学养浓厚、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教育者的意识,要自觉地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塑造自己。这些要求包括具备全面的素质,即先进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文化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学科研本领等,而提高这些素质主要靠个人自觉地努力学习。作为教研部门和学校一方面可通过推介书籍、开展活动、竞赛评比、榜样示范等方式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社会实践、进修培训、考察观摩等方式,给教师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使之不断提高。

三、要建构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

尽快建构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时除更新教学观念外,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跟进;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有些规则、组织、物质文化、教育资源等的重建。只有尽快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并体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和科学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在教育评价活动中,需要始终牢记的是,评价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定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或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高低,更重要的还是要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进行合理、充分的开发。因此,评价的重点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之后。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这样一来,教育评价就会更紧密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必要的教育评价,而教育评价离不开必要的教育测量,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考试成绩是教育评价所依赖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关键是考试的目的和考试的方法论基础不同。

四、要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

尽快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可靠保证。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标志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课时由固定转为弹性,使学生由封闭转为开放,使师生关系和教育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所有这一切转变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

就物质环境而言,在重组教育资源,增加投入有利于建设新课程实施的学校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开展,意味着教育实践基地将发挥更显着的作用,同时社区教育资源将承载更宽泛的教育功能。从这方面来讲,全社会都必须创设条件,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就人文环境而言,在学校内部,必须加强行为文化的建设,变传统的学校日常行为与生活态度,营造更为开放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有趣的生活,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五、要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进行反思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是实施课程改革和改善教育质量最迅速、最有力、最经济的做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反思以及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方式十分重要。

在本人参与过的一些中学教师培训中,教师们认为专家们所讲的内容实践性环节不够,内容抽象、空洞、教学不实用;教师安排不当,授课水平不高、教学形式讲授过多,学不到一些对课堂教学有用的东西;课程设置太传统,课程往往不是因需开设,而是因师开设;讲授考虑对象不够,对成人教育的特点缺乏研究。而讲课的专家则感觉中学教师缺乏对教育理论实质和意义的领悟力,缺少学习理论的需求;只关注有实用价值的几个案例。因此,需要我们去改革传统的做法,探索新的符合新课程实施理念的培训形式。

从多年的学科教研员工作和近几年参加海洋学院组织的继续教育讲课、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等实践,以及再到学校后对教师实际需求的了解,感到决定继续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有无研究,能否在教学中运用理论知识去帮助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否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理论的解释和操作的建议。在引起教师积极兴趣的因素中,授课教师能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首选,其他依次为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等。而教师们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主动与被动性是决定继续教育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不是装载教育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培训者应当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在新的教师培训理念下,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这当然也给培训的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笔者认为只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专题化:就是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一个内容,一个专题,如可以是学科的某一个知识问题、评价问题等。这样的内容选择,有利于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们对一个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菜单式:就是组织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的内容,列举出多个专题,开出一个培训内容菜单,让教师自主地选择。由教师所在的学校进行协调,以便解决工学矛盾。菜单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教师需求的多元化。

互动型:就是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是培训者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讨论,互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本身就是教育者,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特定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教师培训并不是从“零”开始。中小学教师自身也是培训的重要资源。每一个人的经验、看法和感受都是十分珍贵的。要努力让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主动地参与教学对话,以培训主体的身份发表意见,彻底改变培训者“一言堂”的注入式讲授,尽可能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六、教研工作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研员在教学业务指导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个性心理、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心理倾向,要承认教师的差异性,更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差异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业务指导和管理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需求。

教师是教研员对本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如在制定学年度工作计划,要让教师参与到制定的过程中来,通过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让教师亲身体验制定过程。变教研员的学年计划为教师的自觉需要,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是很难成为好教师的。承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要求,已成为当前教研工作中重要课题。教师是具有发展需要的,教师最大的愿望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担心无用武之地。在教研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教师发展性要求,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搭建舞台,创设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充分体现青年教师体验发展的需要,中老年教师体验成功的需要,同时要树立新型的教师人才观、成功观、价值观,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发展和成功的乐趣。

教研员组织活动不是目的,要合理处理好各种活动,避免疲于应付。活动要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不要一刀切,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优化常规教研活动,转变教师学习观念,如采用开放式教研活动。营造教研氛围,挖掘教师学习潜力,要坚持向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好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停地学习,提高自我。

要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有人曾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现实中教师感到尊重需求的比例最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期望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肯定。教师对精神上的满足要比对物质上的满足反应更强烈。作为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教师这一特定的内心需求,尽最大可能予以满足,这是实现教师发展的必要前提。

创设一种尊重理解的教研活动氛围。激发教师潜能,促进教师发展。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激发教师发展的动力。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确立名师意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要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要不断学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不要放弃,至少在本地要有权威的发言地位。现在强调学者型的教研员,至少要在本地教师中不低于中上游水平。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