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标准 提升教育理念-白山市教育学院

学习课程标准 提升教育理念

作者:老周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8日

舟山中学 杨重云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提升教育理念。本文从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是经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人文精神培养、STS教育、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新思想、新理念。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课程标准  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已于20034月出版。这是2l世纪初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广大教师提升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和倡导多元评价的航标灯。本文认为《标准》在课程理念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转变和突破。

1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折射出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主义思想。

从课程性质看,《课标》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见《课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作为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

从课程结构看,《课标》十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知识要求,编制了不同的知识模块。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课标》在目标要求上细化为“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在文字表述上将“要求”改为“目标”。“要求”是必须达到的,而“目标”则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要求,且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用多个行为动调进行描述,如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的目标是:“尝试、模仿、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这种同一级别的水平标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达,更加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课标》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课标》充分关注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都力图渗入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教育,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本学科不同领域的发展、与生物学相关的不同岗位,为他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思考的机会

2 凸显了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

“课程是知识”这是我国目前仍然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观。过去《大纲》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生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是知识”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本位课程观,在我国基础生物学教育发展中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基础生物学教育在知识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例如我国学生在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取得佳绩。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双基”教学已暴露出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造能力相脱离的弱点。例如我国至今无人获得代表生物学发展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我国众多高中毕业生,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时,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只能纸上谈兵,要么仅从学科角度考虑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知识本位的生物学课程观有关。这需要我们对“双基论”进行认真的反思。

现代课程论认为,“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任何课程不再仅仅是凌驾于学生至上、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课程是必须有学生的经验(动词)才能构成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在课程之中。”并提出“课程的本质是经验”。这里的“经验”,不仅可以将原来用知识概括课程时所强调的一切包括进去,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观的或亲身的体验过程。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了实现我国生物学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凭借知识本位课程是很难完成生物学教育现代化面临的各项任务。《标准》以崭新的经验本位课程观取代了知识本位课程观。《课标》指出: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课标》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明确具体的提法,凸显了新课程的经验本位观,它必将促进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3 《课标》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美国着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因此,生物科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对于《课标》中的“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包含科学史的内容应认真完成。对于《课标》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反复出现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例如,“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具体内容标准包括“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具体内容标准包括“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课标》中建议安排的学习史料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的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史料,如“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和“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等。除此之外,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到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特性,配子在有性生殖中的作用,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艾滋病和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及防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

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努力整合生物学科学史的教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强调人文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如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人口问题、战争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和人的危机,使人们对仅通过科学和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归根结蒂是社会价值的缺失和偏颇所致。这主要是因为同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相比,人类总是显得在道德上、认识上的准备不足,即人类还不知道应当如何支配自己,并且还不知道应当尽多么重大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却已经被赋予更多的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了。因此,生物学教育不仅要强调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要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间的关系,参与社会价值观的调适,以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课标》特别在“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关注“绿色食品的生产”、“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有利于环境的消费行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并为学生理解和在未来参与社会决策奠定基础。

另外上述讲到《课标》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融合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而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精神培养。

5 充分体现了STS教育

STS是英语“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词的缩写。关于STS教育的涵义,北京师大附中朱正威教授曾经作了比较准确而简明的概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教育。

《课标》指出: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仅从《课标》的三个选修模块的名称:“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就可见一斑。生物技术则是3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在选修模块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4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标准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必修模块中也体现了STSk教育,虽然在必修模块中,知识体系是生物科学的逻辑框架,但技术教育渗透在科学教育的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个体和群体水平的稳态与环境的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稳态失调的结果,诸多环境问题又是生态系统的稳态失调的结果。   

STS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精神,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注重人的自我完善,体现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联系,现实与未来的沟通。也就是说,STS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三者之间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适合STS教育教学方法,落实好STS教育。

6 《课标》重视科学化人性化的的学习方式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课标》在学习方式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具有更科学、更合理、更为人性化的变革。

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生物学知识渗透在生产、生活、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只有把生物学问题放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启发思考,使生物学学习真正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学好生物学,用好生物学。

《课标》指出: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标》在“活动建议”栏中提出的各种建议,都为学生学习探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课标》也指出: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课标》在课程编制上始终坚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充分体现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并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实际,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7 《课标》倡导为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理念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是否有利于师生的发展,都需要也必须进行评价。

过去《大纲》在“考试、考查及教学评估”中指出:“教学评估的目的:通过教学评估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教学的方向,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大纲》强调的是为改进教和学而评价。这种单纯为改进教和学的评价观,强调对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学习结果考核评估,只是给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一个静态的终结性的画面——他目前掌握了什么,而对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并未提及,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未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能落实的评价方法。

而《课标》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凸显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课标》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标》指出: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课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评价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所有这些评价理念,既有利于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又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课标》倡导的是为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理念。

面对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课标》的颁布,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中的教育理念,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